半岛官方新闻

蓝晓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筹办评述半岛官方体育

2024-04-2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

  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吸附分离材料是一种功能高分子材料,所处行业为新材料行业。吸附分离技术是制造业的基础技术,是实现高效提取、浓缩和精制的重要分离手段,在下游生产过程中起到分离、纯化的作用,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吸附分离材料作为新材料的一种,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各国竞相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指南》等均将其列为国家战略重点支持发展的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是下游客户提质增效、成本控制、节能减排、资源化回收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作为应用广泛的关键技术,吸附分离技术成为新一轮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众多国家进行大力支持、重点发展。《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发布的“十大突破性技术”,如2023年的电池回收利用,2022年的除碳工厂,2021年的mRNA疫苗、锂金属电池等,吸附分离技术在上述突破性技术中均为其核心关键环节,也与公司提前布局的业务方向契合。

  吸附分离材料有着近百年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在新兴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也在焕发着新的勃勃生机。吸附分离材料凭借其无限可创新的技术特点,正展现出永久的绿色刚需、宽广的应用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等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吸附分离材料是从民生到尖端技术诸多领域必不可少的应用技术,越发显示出其刚需和战略重要性的行业特点。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用于饮用水、生物医药、合成生物材料、光伏核电等民生领域,也是新能源、减碳、资源金属、高纯电子用超纯水和超纯湿化学品、化工催化等不可或缺的核心分离和纯化单元,部分高端应用领域长期为少数大型跨国公司垄断,因此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化技术,也具有国家层面战略意义。

  半岛官方体育

蓝晓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筹办评述半岛官方体育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市场空间广阔。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家对食品医药安全标准、环境保护标准的日趋严格化,吸附分离材料的传统应用市场随之稳步扩大。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下游应用领域的巨大需求量,形成了吸附分离材料广阔的市场空间。

  成熟领域市场稳定增长。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传统行业工艺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下游客户和消费者对产品精度和纯度的要求越来越高,吸附分离技术在食品、化工等传统领域市场需求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来自新兴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带来的市场需求增速较好。

  半岛官方体育

  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旺盛。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带来了多个细分领域的新需求,随着吸附分离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应用范围、应用领域和应用数量都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锂、镍、钴等新能源金属的需求,加速了相关金属资源开发和回收方面的技术创新;在半导体、电子元器件行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对金属镓需求旺盛,同时,产业升级要求产品品质提升,对纯化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在生命科学领域,伴随技术进步,对药品、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的纯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新兴领域对分离、纯化技术更高、更细分的要求将引导行业逐步向定制化、系统装置和集成服务模式发展。新技术快速爆发式进步,带来更大、更尖端需求,拥有技术创新和快速响应机制的企业将迎来巨大的机遇。

  日益紧迫的环保压力促进了吸附分离材料产业的发展。随着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大气污染和水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具有环境净化功能的吸附分离树脂对于大气污染控制、工业废水等水污染控制和环境改善具有重大意义。该类材料可以有效应用于烟气捕捉有机气体、工业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处理、重金属污染治理以及资源化处理等方面。“十四五”期间,国家将VOCs作为空气质量重点监测指标之一,对有机废气处理吸附材料和装置的需求快速增加;“碳达峰”、“碳中和”含碳排放物回收再利用技术的推进,加速了对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和产品的需求。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治理和成本管控压力,兼具废水废气处理功能和资源化回收优势的吸附材料及技术成为众多工业企业的最优方案,因而得以快速发展。

  吸附分离材料行业格局逐步发生变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全球范围内,需求方面,家庭净水装置渗透率提升拉动饮用水树脂需求,对PFOS等污染物的治理带来市政及大规模工业水处理中吸附材料的额外需求,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对锂、钴、镍等金属的分离、纯化需求,上述市场趋势都给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带来新的需求增量;供给方面,大型国际公司业务频繁调整,业务模式单一,国家和地区经济政治格局变化,带来良好的市场窗口期。2009年4月,陶氏完成对罗门哈斯的收购,两家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业务合并;2019年2月,丹纳赫以214亿美元价格收购GE生命科学(GE Life Sciences)旗下的GE生物医药(GE Biopharma)业务,对其生物医药领域分离纯化业务进行整合;2021年10月,美国艺康公司(Ecolab)宣布以37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吸附分离材料制造商Purolite,国际公司频繁的并购交易造成行业投资停滞,新增产能匮乏,供货周期延长。国内方面,需求端来看,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求拉动对于吸附分离材料的强劲需求;供给方面,面对国内环保安全管理政策持续趋严,国内行业原有小产能、落后产能逐步向先进制造水平的产能集中,2021年行业公司争光股份(301092)上市,行业头部效应显现。蓝晓科技作为国内产能最大,产值最高,最早上市的行业龙头公司,先发优势明显,多年来战略性布局新的高质量产能平台,加速市场拓展,积极进行国际化布局,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行业格局的变化为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公司是以创新驱动、以实现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新材料领域高技术公司。公司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第二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中国离子交换树脂行业副理事长单位。通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公司已发展成为吸附分离材料与技术行业的国内行业龙头、国际知名企业。

  1.特种吸附分离材料产能大、品系齐全、应用领域跨度大、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突破活跃的新材料制造企业

  2020年初公司投产高陵产业园及蒲城新材料基地2个高质量产能基地,总产能从不到1万吨上升到5万吨。品系涵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树脂、螯合树脂、均粒树脂、固相合成载体、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应用领域覆盖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水、食品加工、节能环保、化工与催化等。公司不断突破创新,持续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领域如盐湖卤水提锂整线技术,合成生物材料分离纯化等领域。公司立足全球视角,践行绿色健康发展理念,顺应ESG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公司强调材料、工艺和系统设备的融合发展,坚持认为要发挥出蓝晓科技高品质的吸附分离材料性能,需要“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的协调配合,“软件”指具有独特适应性的应用工艺技术,“硬件”指定制化的系统装置,从而形成对客户一体化的应用解决方案。这种一体化方案更加适合新兴应用领域领先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加符合下业新建产能的要求,是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创新发展的高技术方向。

  3.按板块模式孵育并有序开发六大应用领域,形成吸附技术工业化创新的平台型科技公司

  从研发、生产到销售,从材料、工艺到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服务,从民生行业到战略新兴行业,公司孵育多板块发展,融合大跨度资源,大力培养人才梯队。根据各板块的不同特点匹配资源,使每一个方向都可能成长为具有相当厚度、广度和长度的业绩板块。各板块有序发展,建立后劲十足的创新发展态势,形成六板块综合发展的平台型高技术公司。

  4.重视基础技术研究,以材料突破为内核,不断开辟新的尖端应用,致力于从全行业技术进步角度推动吸附分离技术向更广更深的新技术领域拓展与进步。

  公司重视基础技术的研究与科研投入,从原理上突破材料合成、官能团化、连续吸附工艺等,从工业化角度实现对进口材料和技术进行替代,在部分新兴应用领域实现原创技术的产业化,并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工艺革新。基于喷射造粒技术、保胶技术等基础原理突破,公司实现喷射法均粒白球的合成技术,并由此形成包含超纯水、色谱等在内的多系列均粒产品。基于对造粒技术和官能化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锂吸附剂、镍吸附剂以及系列琼脂糖葡聚糖层析介质,开启了涉锂领域的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生命科学领域的高质量纯化介质的国产化等。公司通过对吸附分离材料技术的深入研究,系统开发,开拓了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更广泛的应用领域,从产业进步的层面带动行业向更多、更深入的领域发展。

  公司主营业务是研发、生产和销售吸附分离材料以及围绕吸附分离材料核心形成的配套系统装置和吸附分离技术一体化的柔性解决方案。

  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吸附分离材料是一种特种高分子材料,既有吸附能力,又有精确选择性,在与混合物接触时能够吸附其中的目标物而不吸附其他物质,或者对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选择力,从而在下游用户的生产工艺流程中发挥特殊的选择性吸附、分离和纯化等功能。公司提供的吸附分离材料按主要应用领域划分如下:

  湿法冶金是指金属矿物原料在酸性介质或碱性介质的水溶液中进行化学处理、有机溶剂萃取、分离杂质、提取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过程。树脂吸附法是湿法冶金技术中的重要工艺之一,与其他工艺相比,提取效率和经济性更高。吸附分离材料能从稀溶液中吸附、富集金属离子,并对混合的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选择性,因而特别适用于从低品位矿物、尾矿的浸液或矿浆中提取分离金属,同时在分离性能相近的金属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矿石品位的不断降低和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日趋严格,吸附法湿法冶金工艺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及贵金属的冶炼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复杂、低品位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以及加强冶炼过程的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越性。公司提供的湿法冶金专用吸附剂可应用于镓、锂、铀、钴、钪、铼、镍、铜、金、铟、钒等多种金属的提取。

  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提供层析介质、色谱填料、微载体、多肽合成固相载体、核酸固相合成载体、西药专用吸附材料、固定化酶载体等产品。层析介质用于疫苗、血液制品、重组蛋白质、抗体等生物蛋白、核酸、病毒等的分离纯化;固相合成载体用于多肽药物、核酸药物合成,拥有丰富的产品品系;西药专用吸附材料用于西药原料药和中间体的提纯分离,其中头孢系列树脂打破国外垄断,提供稳定、性能优良的医药级专用吸附材料产品;固定化酶载体突破7-ACA酶法工艺产业化,实现里程碑式技术革新,解决了化学法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了产业升级。

  公司可以提供高端饮用水、超纯水及不同级别的工业水处理树脂产品。高端饮用水市场随着家用净水设备装机量提高,拉升高端水处理树脂需求量明显上升。在国内,近年来在人均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的趋势之下,中国饮用水净水机市场出现爆发式增长。在超纯水领域,电子级/核级抛光树脂是超纯水制备过程必备的工艺过程,公司自主研发了喷射法均粒技术一直是行业顶尖技术,打破了少数国外公司对该技术的垄断。在电子级、核级超纯水领域取得重要工业化突破,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

  在食品加工应用领域,公司提供技术覆盖果汁深加工、氨基酸、有机酸、乳酸、糖脱色等应用领域。浓缩果汁质量控制系列吸附材料是公司最早研发和产业化的产品品系,推动了国内浓缩果汁深加工的产业升级。

  在节能环保应用领域,公司环保系列吸附分离材料特别适用于重度污染的有机废水、重金属污染废水的资源化治理。在解决环保问题的同时,为下游用户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环保系列吸附分离材料广泛应用于化工、染料、农药、医药等行业,协助用户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公司开发的LXQ系列废气VOCs(挥发性有机物)吸附分离材料用于中低浓度VOCs的分离回收,包括烷烃、卤代烃、芳烃及低碳醇、酮类、酯类等有机物。二氧化碳专用吸附材料用于二氧化碳捕捉,对于“碳中和”尤其具有意义。

  在化工应用领域,公司主要提供离子膜烧碱用螯合系列树脂、双氧水、多晶硅等原料纯化树脂、MTBE等系列催化树脂。经过不断改进工艺,产品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在国内三十余家氯碱企业得到良好应用。本公司凭借优良的树脂性能和专业的技术服务,在离子膜烧碱行业保持较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供高性能吸附分离材料的同时,公司集成材料合成技术、应用技术及系统设备,制造并销售系统集成装置,帮助下游用户获得更好的材料应用效果。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阀阵式连续离子交换装置、多路阀装置、模拟移动床连续色谱系统、高通量工业制备色谱等系统设备与材料协同,可以获取更优的吸附分离效果,显著降低运行费用,符合节能减排的国家政策,是吸附分离技术较为先进的系统装置技术服务模式。近年来,公司加大系统集成装置业务的推广力度,与一批强调技术创新的标志性客户展开合作,业务规模较快增长,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公司产品应用于不同工业领域,行业跨度大,生产工艺和应用条件差异大,对产品与客户生产工艺的匹配度要求很高。为保证销售的针对性,采取了将技术支持与服务贯穿于售前、售中、售后全过程的技术营销模式。技术营销体系主要由市场部、应用部、研发部和系统工程部等组成。市场部负责产品销售、商务谈判、合同、客户维护等工作;应用部负责售前方案设计、售中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研发部主要负责吸附分离材料合成、应用技术开发;系统工程部主要负责系统装置的设计、生产与调试等技术支持。

  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均自行采购,具体采购模式为公司采购部向国内厂商及经销商采购。公司主要原材料,如苯乙烯等均为大宗石化产品,市场价格透明、标准统一。公司通过考察、筛选形成供应商名单。采购部根据生产计划,从供应商名单中经过谈判确定最终供应商。货物到厂后,由质检部验收,合格品入库,按合同执行。不合格品实行退换货。公司定期对供应商的供货质量和价格进行核查和评估,适时调整供应商或相应的合同条款。

  公司生产管理由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领导,原则上以销定产,根据销售计划制定出一段时期内的生产计划,按照内部管理流程和沟通机制,组织协调采购、质检、生产车间等相关部门协作完成生产。生产过程要求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国际通用标准,符合环保、安全、职业健康方面的各项法规政策。按照国家和企业质量管控体系、特定行业标准、国际标准等完成生产任务。

  金属镓战略意义凸显。金属镓是制备砷化镓、氮化镓等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主要原料。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金属镓生产、消费和出口国,原生镓产量占据全球的90%。全球传统射频通信的平稳发展,以及5G通讯技术的加速发展,将持续增加对砷化镓、氮化镓等核心材料的需求,并进一步带动金属镓消费增长。2023年,金属镓(≥99.99%,)均价为1,824元/kg,相较于2022年度下跌29%。2023年7月,中国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关于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的公告》,金属镓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氧化铝生产拜耳母液提镓材料和技术的产业化,市场占有率在70%以上。

  新能源产业发展,拉动新能源金属需求。2023年,全球汽车市场销量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保持蓬勃发展态势。根据QY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465.3万辆,相较于上一年大幅增长35%,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949.5万辆,同比增长38%。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约705.5GWh,同比增长39%;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中国动力(600482)电池装机量达到387.7GWh,同比增长32%。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拉动相关金属资源需求提升。

  锂资源方面:根据Trend Force测算,2022年全球锂产量达到约86万吨LCE,并预计2023年全球锂产量将达到121万吨,增长超40%。伴随着锂资源产能的释放,2023年电池级碳酸锂均价(99.5%,安泰科)达到25.92万元/吨,较上年度48.19万元/吨的均价有较大幅度下降。锂资源供给方面,中国82%的锂资源赋存于盐湖中,但中国盐湖镁锂比高、锂含量低、杂质多,提锂难度较大。蓝晓科技的吸附分离法提锂技术能有效分离镁、锂离子,可组合模块式除杂、精制、回收单元,是解决中国盐湖高镁锂比、实现贫卤提锂、卤水直提的有效工业化方案。从青海盐湖开始,公司推广吸附整线提锂技术至西藏盐湖、南美盐湖,以及欧洲、北美其他资源卤水。随着“吸附法”提锂技术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化项目落地,大规模工业化盐湖卤水资源开发成为现实,这将加快盐湖提锂新增产能的落地,也为公司的产品和技术提供广阔市场空间。2022年以来,作为全球领先的盐湖提锂技术提供商,公司紧紧抓住行业机遇,陆续签订多个盐湖卤水提锂产业化订单,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12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其中5个已经成功投产运营。与此同时,以盐湖提锂为代表,公司在锂产业链广泛布局,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广泛服务于矿石锂精制、锂资源回收、地下水资源提锂、伴生矿等领域。

  镍资源方面:长期受益于三元材料对镍的需求,以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高镍化进程,金属镍需求持续增长,INSG预计,2023年全球镍产量339万吨,消费量322万吨。2023年,镍期货结算均价(上海期货交易所)为16.84万元/吨,同比下跌13%。供给结构方面,红土镍矿在全球镍矿供给中占比已经超过65%,预计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高,在红土镍矿开发中,湿法路线工艺以其产品纯度高、成本低、环境友好等特点,成为大型矿企的投资方向,为吸附分离技术带来巨大市场空间。

  钴资源方面:根据SMM统计,2023年全球钴产量24.65万吨。2023年,LME钴期货结算价均价3.47万美元/吨,同比下跌46%。在钴回收方面,公司在刚果(金)的整线项目已经投产并产出钴产品,该项目将在行业内起到示范拉动作用,公司提供的钴提取吸附材料及整线技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生物药方面:生物药是制药行业近年来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2022年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4,210亿元,2025年将增长至6,75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17%。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20年全球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628亿美元,至2025年预计将增长至960亿美元;2020年中国多肽类药物市场规模85亿美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8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6.3%。在生物药领域,色谱(层析)技术是分离纯化的重要手段,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制品制造基本都依赖于色谱(层析)技术。色谱(层析)纯化也是单克隆抗体、融合蛋白、疫苗等生物大分子药品的核心生产环节和主要成本所在。近年来,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我国生物制药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已经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我国,色谱填料(层析介质)等核心材料基本依赖进口,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成本长期居高不下,给下游生物制药企业发展造成严重制约,同时也给予以公司为代表的国产材料厂商潜在市场机遇。近些年,伴随GLP-1类多肽药物应用范围的拓展,其产品销售规模快速增长,为公司的固相合成载体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原料药方面:抗生素行业自限抗政策之后一直低位平稳运行。报告期内,国家环保政策趋紧导致产业集中度加强,市场份额重新分布;去库存带来需求回暖,人用抗生素和兽用抗生素价格明显回升,进而带动增加公司头孢系列和酶载体系列产品的需求。

  天然产物提取方面:近年来低糖生活方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传统人工甜味剂糖精、甜蜜素等因具有健康隐患,逐渐开始从餐桌中退出,以甜菊糖、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受到追捧。据Markets and Markets数据,2019年植物提取物市场价值约237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594亿美元,2019年到2025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6.5%。根据Valuates Reports预测,到2026年,全球天然甜味剂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224.9亿美元增长到279.4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7%。公司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甜菊糖、赤藓糖醇系列吸附材料和装置,在提取效率和产品纯度方面均有较大优势。

  核级、电子级超纯水领域:在超纯水领域,核电及电子产业对超纯水纯度要求较高,而树脂吸附法是达到PPB和PPT级别的必要技术环节。受制于行业技术水平,之前我国在核电、芯片、面板等行业的纯水制备核心材料均为国际厂商垄断。伴随公司在喷射法均粒技术工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超纯水制备树脂材料实现产业化,成为该领域的少数核心竞争者。目前公司已形成量产均粒核级树脂、电子级阴阳树脂、抛光混床等数十个品种,产品性能达到国际标准。

  近年来中国实现了核电产业的起步和规模化发展,核电装机容量及发电量逐步增长,但相比世界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随着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可以预见核电厂对高品质核级超纯水树脂的需求将会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半导体产业的兴起为电子级超纯水市场创造巨大空间。2016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启动一批面向2030年的重大项目,第三代半导体被列为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根据GlobalInformation数据,2022年超纯水市场规模为82亿美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8.7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6%。

  高端饮用水领域:功能性树脂使用广泛,如离子交换树脂、除铁树脂、除氟树脂、除磷树脂等,这一领域对树脂产品的食品卫生和安全要求较高,且长时间被国外少数厂商所垄断。目前,中国净水器普及率仍然较低,与欧美及日本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随着消费升级趋势显现,人们饮用水安全意识逐渐增强,我国净水器市场前景广阔。BCCResearch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净水器市场规模约为901亿美元,预计2021-2025年间将保持11.5%的复合增速。近年来,公司在高端净水品种获得技术突破,国际市场迫切需要的品种已做到高性能、质量稳定、货期稳定,获得市场较好反馈。

  果汁市场规模稳定,公司是行业主流树脂处理工艺供应商。全球果汁行业产销格局已经形成,行业规模趋于稳定,欧美、日本、俄罗斯等地区为全球主要的果汁消费国,中国、南美、欧洲为主要的果汁出口区域。近两年受贸易摩擦、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等影响,果汁市场需求有所回落,但长远来看,由于果汁具有天然、健康的特性,未来需求将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公司作为果汁质量控制行业主要技术供应商,为下游果汁生产厂商提供脱色、去除棒曲霉素、去除农残、去除重金属、果糖生产等树脂处理工艺,引领行业技术升级,全球市占率80%以上。

  VOCs治理政策趋严,相关材料及技术需求旺盛。生态环境部印发的《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文件要求加快完善环境空气VOCs监测网,加强大气VOCs组分观测,完善光化学监测网建设,提高数据质量,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已开展VOCs监测的城市,要进一步规范采样和监测方法,加强设备运维和数据质控,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尚未开展VOCs监测的城市,要参照《2020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关于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工作的通知》,抓紧加强能力建设,开展相关监测工作。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预计2023年VOCs治理市场空间有望达到667亿元。目前,大气污染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公司VOCs成套设备及材料的市场需求旺盛。

  “碳中和”政策积极推进,CO2捕捉技术具备发展潜力。近年来,中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全球主要经济体相继提出碳中和目标,碳捕捉与利用作为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路径目前是全球范围内的研究和产业化热点。根据研究机构预测,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在2025年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年,到2050年超过3300亿元/年,2025-2050年平均年增长率为11.87%。在CO2捕捉方面,公司自2018年提出“未来环保”概念,与欧洲化学品公司合作,投入资源快速推进CO2捕捉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目前已经实现了向欧洲市场供货,建成了商业化应用案例。未来这一技术在火力发电、天然气处理、钢铁生产、煤化工、化工生产、水泥生产以及直接大气捕捉等场景具有广阔应用空间。

  化工行业为吸附分离技术提供广阔市场。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化工行业经历了高

  速发展,化工行业具有行业规模大、性能要求高、树脂用量多的特点,是吸附分离技术应用的重点行业。2023年,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营收15.95万亿元,中国化工产业的健康发展为公司树脂产品的化工领域应用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同时,催化剂对化学工业及社会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85%以上的反应是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伴随中国化工行业快速发展,以及国产化技术的不断突破,树脂材料在化工催化领域的应用在持续增长。公司吸附分离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离子膜烧碱二次盐水精制、双氧水精制、BDO精制、电子化学品精制;另外,在多个化工催化领域实现突破,可提供MTBE、TAME、甲乙酮、叠合等工艺生产中所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树脂。伴随下游领域加速发展以及行业关键耗材国产替代加速趋势,产品销售呈现出良好增长趋势。另外,全球范围内“禁塑令”逐渐推广将带动可降解塑料聚乳酸(PLA)的需求增长,2020年,全球PLA产能约39.48万吨,据Report Linker数据,2019年,基于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PLA市场在2021-2026年期间将保持7.5%的年均复合增速增长,至2026年,全球PLA市场规模将达11亿美元。根据申万宏源证券(000562)测算,2022年国内PLA市场需求为40万吨,2025年预计达到208万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达到72.8%。作为PLA原材料的乳酸产量也大幅提升,公司所生产的吸附材料和系统装置广泛应用于乳酸纯化,产销量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

  需求方面,全球范围生命科学、饮用水、新能源、碳排放等新兴市场为吸附分离材料带来需求增量。国内下游制造业快速发展以及对上游关键耗材的国产化需要拉动对吸附分离材料的强劲需求。供给方面,大型国际公司业务频繁调整,业务模式缺乏创新,国际和地区经济政治格局变化等带来良好的市场窗口期。国内小产能趋于向先进产能集中的趋势已形成,供需趋紧带来新的机遇。

  公司不断技术创新,通过盐湖卤水提锂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投产,扩大了吸附分离技术的应用空间,是行业应用创新的典型示范。在金属镓和锂的基础上,公司还积极推动吸附分离技术在钴、镍、钒等金属以及生物药、系统集成等领域的创新应用。通过提升硬件水平、团队技能和资金投入,强化自主研发能力。系统集成技术服务模式趋向多元化,技术水平稳步提高,引领行业发展趋势,得到国内外客户的认可。

  对公共卫生安全和健康领域产品的重视,促使公司的固相载体、生命科学领域产品新品研发和量产品种的销售显著增加。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带来部分垄断产业的技术安全性问题,为高端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国产化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通过持续的创新、产业化和市场拓展,国内外市场互补促进,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带来稳定业绩增长,进而持续推动公司创新发展。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化工行业相关业务”的披露要求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模式

  公司管理团队具有深厚的专业技术背景和长期的行业工作经验。高管团队具有厚重的专业技术背景、良好扎实的学科素养和丰富的产业经验,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实战型科研专家团队。管理风格务实且富有创新精神、企业文化包容进取。核心管理人员均具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年富力强,具有20年以上的专业及工业经验,创新活跃,对公司文化与价值观的认同,团队稳定。近年来在国际化战略的引领下,公司加快了行业顶级海内外人才的引进,形成专业经验丰富、管理风格务实创新的国际化管理团队。

  在20年发展过程中,公司培养了一支创新活跃、学科分布合理的研发人才梯队,形成了科学家、领域研发带头人、产品研发小组成员的人才金字塔。研发技术团队成员近400名,涵盖高分子材料、有机合成、应用化学、生物医药、冶金等专业,核心技术人员朝阳锐气,具有10-30年专业研发经验,熟悉本行业和下游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团队核心人员具备丰富的吸附材料合成和应用工艺、系统装置及解决方案经验,并且与公司长期共同成长。公司与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结合,建有陕西省功能高分子吸附分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南开大学等高校建立联合研发中心,有效整合研发资源。

  公司在多个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贡献来自于多年的持续技术创新。截止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内授权专利59项、PCT授权专利6项,处于申请阶段国内专利79项,国外专利78项。“吸附分离聚合材料结构调控与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在材料合成、应用工艺、系统集成装置三方面拥有核心技术。公司通过不断开发吸附分离技术在下游领域的创新应用,推动下游工业领域的品质提升、资源化利用和成本控制,促进下游领域的产业升级,为下业的升级革新起到决定性作用。

  公司对国内外吸附分离技术的行业发展有着深刻的认知,多年持续技术创新,开展前瞻性布局,使得吸附分离技术结合新兴应用领域需求,并通过提供材料、应用工艺、装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灵活配套技术支持,准确捕捉市场方向,达成储备技术与市场热点共振的效果。从创立之初的果汁加工,到生物医药、环保化工、湿法冶金等众多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公司促进了相关领域的产业升级,带动了下业的技术进步和品质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在金属资源领域持续推进盐湖提锂产业化,并积极推动在镍、钴、钒、钨等金属领域的突破量产及规模化销售;同时持续加快均粒树脂在超纯水领域的认证,实现在多个下游领域客户的商业化销售;层析介质/色谱填料、多肽固相合成载体、核酸固相合成载体、细胞培养微载体等生命科学新兴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不断深入;VOCs治理吸附材料及系统装置依靠其安全、稳定、高精度、高回收率、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化工、染料、农药、医药等行业。

  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市场推广,对技术依赖程度较高,从前期结合现场工况挖掘客户实际需求、技术方案设计、产品合成、装置制造到调试安装及售后服务,以技术推动的销售模式需要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团队协作。这个团队涵盖销售、产品研发和应用工艺、系统装置等多专业技术人员,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工业应用经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新兴市场的技术开发能力,是公司能够紧跟工业发展需求的体现,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下游用户的信赖和支持,奠定了公司持续、稳定成长的基础。

  公司以产业化作为研发的方向和最终目标,与下游用户保持密切合作,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发先进性、实用性显著的产品和应用工艺。在产业化过程中,公司始终坚持小试—中试—大型的产业化模式,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公司拥有材料合成、中试车间6个,应用检测中试设备根据客户情况定制,可移动,可结合客户现场情况采集数据,有效降低产业化风险。公司依靠自主研发并产业化的品系不断增加,覆盖多个下游应用领域。坚持产业化导向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公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桥梁。

  公司新建生产线包括高陵产业园和蒲城基地,新产能合计4万吨/年。两个园区在品系上各有侧重,互相补充。新产能定位为吸附分离材料的高端优质品种,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且全自动控制,产品性能稳定,特殊品种满足定制化需求。近年来,吸附分离材料行业国内产能环保要求升级、大幅压缩,国际产能供货周期加长,行业供求格局出现明显变化。公司新的产能恰逢行业供求格局较好的时机,新产能的逐步释放将提升产品市占率,抓住行业窗口期,进一步提升公司的行业竞争力。

  为响应客户对吸附分离技术更加专业化的要求,公司结合材料制造、应用工艺、系统装置三方面技术优势,率先提出成套吸附分离技术整体解决方案的业务模式,可满足不同客户的柔性需求。多来年,该业务模式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认可,成为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公司开发出阀阵式连续离子交换装置、多路阀装置、模拟移动床连续色谱系统、高通量工业制备色谱等系统设备。公司已承担上百项系统集成整体解决方案项目,客户区域涵盖国内、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等,覆盖食品加工、植物提取、盐湖提锂、生物医药等诸多下游领域。为支持项目高效执行,公司还建成了远程调试中心,可以在公司总部对异地项目进行安装、调试指导,这些都将对整线项目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支撑和保障,有利促进了业务模式引领发展。

  公司产品和技术在金属资源、生命科学、食品加工、环保和化工等新兴应用领域的产业化,推动了下业的技术进步和工艺升级。在资源与新能源板块,公司业务有序梯次展开:盐湖卤水提锂技术,扩大了国内盐湖卤水资源可开发范围,大幅提升国内碳酸锂供给能力,增加国内碳酸锂资源开发行业的话语权;公司的镓提取树脂和技术,带动了国内树脂法提镓工艺的升级,显著提高了镓提取能力。在抗生素领域,公司的吸附分离材料和技术成功对国外产品形成替代,大幅降低了国内抗生素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国际竞争力。公司的酶载体产品,在国内首先大规模生产实现CPC酶法裂解工艺生产7-ACA,是头孢类抗生素生产的重大技术进步。在生命科学领域,研发和销售表现活跃:多肽固相合成载体用于GLP-1类药物、胸腺肽等生产,核酸固相合成载体用于寡核苷酸药物合成,层析介质、色谱填料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并形成销售量。在超纯水领域,无论是公司生产的UPW均粒树脂,还是超纯水的出水质量,均对标国际一流企业。

  在国际市场,由于公司产品很强的技术跟随创新特性、以及技术服务对终端客户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已经建立了较好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作为吸附分离技术供应商,公司为客户提供集材料、设备和工艺一体化解决方案,该模式特别适用于技术创新性明显、细化技术指标要求更高的客户,赢得了国际客户的认可。新的吸附分离技术工艺通过在国内市场的成熟应用,快速向国外拓展,实现了国内与国际联动,助推国际化。公司率先开拓了多个应用领域并保持较好的市场占有率,品牌和行业地位获得市场广泛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89亿,同比增长29.64%;实现归母净利润7.17亿,同比增长33.35%,营收、净利润双线增长,创出历史新高。

  营收结构中,盐湖提锂大项目收入5.2亿元,占比20.9%,相对2022年增长85.16%。报告期内,大项目陆续交付、验收对年度营收拉动显著。扣除盐湖提锂大项目后,基础业务收入19.69亿元,同比增长20.12%,占全年总营收的79.1%。数据显示,基本仓业务连续多年稳定增长,2019年-2023年分别为6.3亿元、8.2亿元、10.8亿元、16.4亿元、19.7亿元,表明公司业务底盘稳健,呈现三年翻一番,成长动能明显。

  在基础业务中,吸附材料营收15.56亿元,占比62.54%;装置营收8.25亿元,占比33.14%。公司技术以材料为核心,新的材料以及围绕材料开发的应用技术是核心驱动力,尤其是特殊应用领域材料,配套系统装置,可以形成综合解决方案模式,进而形成板块发展。可以说,“材料+应用+装置”进而形成解决方案,是业绩发动机,也是倍增器,发动机仍然强劲。

  2023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48.9%,同比上升4.88个百分点,盈利能力进一步提高。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高毛利品种,如生命科学业务维持较高增速,占比增加;同时也得益于生产精细化管理和成本控制加强。

  收入结构方面,收入占比前三的分别为系统装置、水处理及超纯化、生命科学板块;吸附材料中,收入占比前三的分别是水处理与超纯化、生命科学、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及超纯化业务增速较快,其中生命科学受到GLP-1市场高景气拉动,固相载体需求增长明显,拉动收入占比持续上升。

  报告期内,经营性现金流净额6.7亿元,同比下降7.5%,主要因2023盐湖提锂项目预收款减少,而支付税费增加所致。自2020年以来,公司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良性、健康,良好的现金流为板块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报告期内,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3.12%,同比增长0.49个百分点。报告期末,资产总额57.0亿元,同比增长24.59%。负债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22.06%,负债的增加主要来自发行可转债。净资产34.56亿元,同比增长26.28%;期末资产负债率为39.32%,相对于期初略有下降,有息负债较少且保持稳定,财务状况稳健。2023年度计划分红2.87亿元,公司上市9年以来累计分红7.72亿元,回馈股东。

  2023年度综合财务数据来看,年度大项目及基本仓业务均保持增长趋势。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双线再创历史新高。经营性现金流健康,净资产收益率进一步提升,有息负债稳定,财务状况健康,保持韧性。

  公司从2019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盐湖提锂仍处于收获期,生命科学已形成向上态势,水处理与超纯化板块稳健增长,海外市场等均对业绩形成正向贡献。报告期内,公司获批“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杂原子VOCs减排控制技术集成与深度治理”,获批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mRNA纯化亲和层析介质的开发”,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陕西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

  ①提锂项目持续加大开发力度,材料、工艺、设备技术持续进步,在手订单高质量交付,拉动金属板块业务持续增长。

  2023年,公司凭借在盐湖提锂领域扎实的技术储备,领先的产业化能力和优质高效的项目履约能力,继续领跑市场,获取大型产业化项目订单4个,新增合同额近5亿元,实现营业收入5.2亿元。新增订单包括国投罗钾5000吨提锂系统装置和吸附剂、阿根廷哈纳克3000吨提锂整线、麻米措吸附剂订单等。截至目前,公司已完成及在执行盐湖提锂产业化项目共12个,合计碳酸锂/氢氧化锂产能8.6万吨,其中5个已经成功投产运营。中试项目累计约120个,为持续形成订单提供潜力。今年以来,公司在阿根廷建立南美研发中心,为大量“锂三角”区域客户提供高效、及时、本地化的技术服务,提高项目开发和落地能力。

  持续研发创新,巩固锂产业链“技术极”。吸附剂方面半岛官方体育,年内推出具有“高吸附、高解析、低硼选择性”特点的“第三代”盐湖提锂吸附剂,产品性能全面领先市场已知竞品,成本大幅下降。工艺方面,基于全球范围卤水样品测试数据,应用工艺覆盖几乎全部卤水及其亚型。设备方面,不断更新设计、自控和整体制造水平,提高工艺与材料的协同。公司持续巩固在涉锂产业链中形成的独特“技术极”,针对高中低不同品位的卤水提供不同方案;整线项目覆盖青海、西藏、新疆,北美、欧洲、南美等盐湖;提高吸附技术在矿石、锂电回收、伴生矿、黏土等不同资源的应用水平;提供从材料+工艺+系统装置到整线建设与运营的技术、方案、产业化的产品组合。

  坚定履约,保障高水平交付。年度重点项目国能矿业结则茶卡项目首条产线正在进行安装,预计I期项目整体将于2024年投产。该项目克服海拔高、施工及运营难度大等挑战,采用环境友好型工艺,以建成“绿色工厂”为目标,将建设成为西藏地区首个投产的工业级“直接提锂”标杆项目。重点项目哈纳克部分设备已完成制造等待发货,并新增系统配套合同。

  公司以涉锂业务为龙头围绕新能源金属持续拓展,涵盖提镍、提钴、提镓、提铀等方向,贡献营收约2亿元,总体来看金属资源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公司在提锂领域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在提锂弱周期已显现发展弹性。

  2023年生科板块销售收入4.4亿元,同比增长40%,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两年内,新建成固相载体车间、琼脂糖/葡聚糖车间,产能分别达到120t和70000L,并系统化完成与之匹配的品控建设和认证体系。固相合成载体seplife 2-CTC和sieber树脂已成为多肽企业主导品种的主要供应商。

  年内引进Dr.Alessandra Basso担任生科领域全球市场及营销总监,新增海外员工20余人,形成全球化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补齐生科国际市场短板。生科领域客户数约500个,增加显著。项目从临床前研发、临床申报、到临床I、II、III期到商业化阶段,形成客户群。ProteinA产品新增多家国内外客户三期临床项目;复合模式填料在多价疫苗(如14价HPV)获得优势性测试结果,成功导入三期项目。蓝晓生科品牌正在逐渐形成市场定位。

  水处理与超纯化板块,对标国际顶尖品牌,高端饮用水市场渗透率继续提升,超纯水市场覆盖率持续提高。2023年实现水处理与超纯化吸附材料销售收入5.13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高端饮用水已形成稳定的长单客户群,价格维持基本稳定。均粒系列产品从材料到UPW制水指标均已日趋成熟,应用数据日益丰富,牵头开展了多项行业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电子、核电领域大客户推广率趋近70%。面板领域,持续加深与现有国内前列面板企业的国产化合作,实现了多家大型面板企业的商业销售;半导体领域,在多个芯片制造企业进行全线测试或开始商业化应用。

  环保板块,全球化的控碳、绿色发展大趋势不可逆转,因此环保领域具有持续时间长、新技术新需求尚未全面展开的特点,环保产品和技术将是全球市场需求。2023年环保板块销售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37%,包括废水、废气和CO2捕捉吸附材料销售。报告期内,CO2捕捉吸附剂、VOCs治理成套设备、有机物污染工业废水治理、重金属污染工业废水资源化治理等产品和技术的销售趋势和营收贡献稳定,不断有新技术推出,带动板块业务增长。

  化工催化板块的存量市场中,仍具有较多的产品替代空间。2023年化工与催化材料销售收入1.4亿元,同比下降6%。化工行业具有行业规模大、性能要求高、树脂用量多的特点。近年来,中国化工行业新技术快速发展,国产替代需求日益突出。化工领域国外品牌市占率一直较高,存在较大国产替代空间。报告期内,双氧水精制、电子化学品、BDO精制,MTBE、叠合等多个化工催化领域维持良好销售。

  2023年,持续保持产销量双增趋势以及产销互促目标。公司吸附材料总产量4.93万吨,同比增加1.63%;销量4.77万吨,同比增加10.47%。

  公司通过多个产能建设,已形成国内多地、多功能产业园互补协同格局,并兼顾产量和质量、覆盖几乎所有工艺单元,形成科学合理的产能布局。

  公司通盘布局,打通各厂区产能的互通互补,持续革新实现工艺细化升级。从人员、效率、制度和成本多角度提升管理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向管理质量要产量,促进产量稳步拉升。生产组织和质量把控有明显进步,较好匹配高端市场的高指标需求。推进生产减排,绿色和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3)加大研发投入,建立分层储备的创新项目库,多维度构建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2023年,研发费用支出1.47亿元,占营收5.93%,近5年累计研发费用投入4.63亿元。多年来,公司秉承以核心底层技术研发驱动发展的原则,不断充实创新项目库,丰富研究课题储备,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创新培养到成熟优化,项目应用覆盖多个下游应用领域,学科丰富,专业跨度大。报告期内,公司建成18000平米研发大楼。截止报告期末,公司获得国内授权专利59项、PCT授权专利6项,处于申请阶段国内专利79项,国外专利78项。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对盐湖提锂技术进行迭代升级,“第三代”盐湖提锂吸附剂,产品性能领先,技术优势明显。在生命科学领域,公司开发出新一代耐碱蛋白,耐碱1.0M,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聚合物色谱填料LXPM50HQ/50HS等产品完成实验室开发,并获得客户中试订单,进一步提升抗体应用领域的产品组合竞争力。

  尝试多种机制和激励政策,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公司现有技术研发人员近400人,外籍员工20多人,建设有35000平米研发中心,6个中试车间,对研发人员给与充足的课题经费和人员配备,让人才“只有能力的天花板,没有资源的天花板”,让公司成为人才尽情发挥的舞台。建设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通过股权、薪资、文化引力等综合手段吸引国际专家,同时带动中国员工以开放视野融入国际化发展方向。

  (4)坚定推进国际化战略,加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力度。

  国际化是公司始终坚持的战略,是公司重要的可持续竞争优势。报告期内,实现海外销售收入4.51亿元,同比增长12%,海外业务延续良好增长趋势。历经20多年成长,蓝晓科技逐渐成为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行业国内龙头,国际领先企业,公司国际化战略秉持产业链高端定位,注重高品质产品和新技术输出,在关键海外市场陆续突破,近年来产品在海外市场渗透率逐步提升。公司的海外市场从大客户、重点区域系统性拓展,稳步推进,已拓展覆盖到包括北美、欧洲、亚洲、南美、非洲等地区,全球化网络渐次形成。

  营销、技术支持网络和组织架构国际化同步推进。报告期内,公司在阿根廷设立子公司及南美研发中心,为大量南美“锂三角”区域客户提供高效、及时、本地化的技术服务,加快市场拓展和项目执行能力。细化子公司管理,Puritech已实现稳定盈利,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形成稳定客户群。年度引进20余名国际专业化人才,形成了全球化的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稳步将蓝晓生命科学Seplife系列产品及技术推向国际市场。

  (5)推动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建设,持续提高管理水平,铸造团队长期核心竞争力。要求管理人员注重本质、求真务实,通过细节优化和流程改进提高管理水平。以经营数据分析为抓手,对各生产、销售、采购和研发等经营环节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制定改进措施。加强优秀人才的培养与任用,激发内在动力,始终保持团队的凝聚力和向上力,实现良性发展。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对建设项目、供应链重要环节查漏纠偏,保障机体健康,防范风险。加强子公司管理,报告期内,比利时子公司Puritech业务趋势良好,新签订单数量大幅增长,与母公司的良性互促已经显现。

  (6)持续改善治理结构,打造健康、专业、专注的优质资本市场形象。持续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完善三会制度。

  董事会科学决策,为经营保驾护航,给经营更多空间。2023年,公司成功发行“蓝晓转02”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5.46亿元,为公司新建产能、研发中心及营销和技术支持网络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公司注重塑造健康、专业、专注的资本市场形象,投资者交流高效、透明。公司在深交所2022-2023年度信息披露考评结果中获得了A级评级,信息披露工作表现优秀;入选MSCI中国指数,进一步获得国际资本市场关注;同时荣获“福布斯2023亚洲最佳中小上市企业200强”,关注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2024年,基本仓稳健发展、重大项目保交付、管理精细化提质、创造人才增量、加大创新力度和产业转化、多维度国际化等仍是重点工作,勇于变革,抓住机遇,完成高质量增长的战略目标。

  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地缘风险激化增多,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公司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外部压力。危机中也蕴藏着机遇,吸附分离技术作为一种高标准、高精度的先进分离、纯化技术,伴随制造业的升级发展,正迎来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从新能源,到半导体,再到生命科学,尖端应用领域正展现出勃勃生机。

  形成基础业务稳定增长的长期趋势。根据板块特点配备资源,有序发展,金属资源、生命科学、水处理与超纯化仍将是重点方向,将给予优势资源支持。需发挥公司“材料+工艺+装置”的一体化解决方案综合技术优势。

  提锂大项目保交付和高质量落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趋势,越来越多的矿产企业、能源企业、锂电材料、电池甚至是整车企业对锂资源进行战略性布局。锂盐需求的持续增长将转化成为公司盐湖提锂业务的巨大潜在市场。公司锂项目团队,在执行端,应有序组织、精细管理,确保年度大项目按时间进度完成验收、回款并保障利润水平;在市场端,在国内外市场最大程度抓订单,收获市场机遇。发挥材料、工艺、装置、工程的多专业技术能力,以契约精神和综合履约能力塑造品牌美誉度。

  公司经历近5年的高速发展,形成了板块专业跨度大,各板块发展阶段、资源能力各不相同;从研发、生产、应用、设备,到运营,产品链条长,横跨众多专业,高效有序地协同发展,挑战很大。上述现状,使得管理在高速发展拉动下显得粗放泛化,出现深度和精度不够等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三化,建设现代化管理体系,与快速发展相适应。

  3、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储备量,以机制保障创新活力和价值观凝聚力。

  建设一支年轻化、专业化、国际视野、积极进取的人才队伍,建立有厚度、有深度的“人才储备池”。“外部引进”与“自我培养”相结合,以机制和制度保障人才培育,保障企业机体的“新陈代谢”。继续落实第三次股权激励计划并筹划新的激励手段、激励形式,鼓励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同时分享发展红利,增加员工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抓住“研发—产业化”主线,加大建设创新项目库,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注重创新产品的规模化放大、产业化应用,以产业化推动经济收益并实现连续增长,形成“研发投入—产业化应用—经济回报”的良好闭环。另外,应当坚持以推动下游工业领域的产业升级、降本、增效以及资源化利用,“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公司研发创新、产业化应用的重要目标和动力来源。

  4、推进多维度国际化战略,探索本土化的市场、服务和资产模式,参与全球竞争。

  不断提高海外市场覆盖率,存量市场与增量市场双驱动,保持外贸销售增速。从营销和技术服务网络搭建、品牌形象建设、研发等方面入手,在保证现有良性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系统化推进国际化战略。海外销售网络和技术中心建设方面,以现有比利时、德国、阿根廷等子公司为基础,进一步扩大海外网络建设,开拓新市场,提升覆盖率,释放增长潜能。品牌建设方面,在保障产品品质等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加大国际化传播、本地化营销力度,增强蓝晓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加速国际人才引进,切实做好“引进—留住—用好”。同时,抓住全球行业重构的重大历史机遇,关注优质海外资产、技术的并购机会。以国际视野布局,进入全球顶级方阵为目标,定位公司国际化战略,参与全球行业竞争。

  做好各生产基地之间的互补协同,高效联动。精益生产,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品控、工艺和产品质量稳定,提升设备及维护水平,坚持不懈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确保踏实认真地做好安全、环保工作,明确长期、绿色、高质量的生产管理理念。同时,结合产业发展和行业格局变化趋势,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前瞻性的进行战略布局,客观分析,提前进行新产能规划。为公司参与更高阶段的全球化竞争做好准备。

  公司积极践行ESG价值观,为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在信息披露层面,将以公开、透明、开放、共享的心态进行企业信息披露,将ESG作为增进公司自身社会责任重视程度、增加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信誉的途径。重视风险防控,做好市值管理,树立创新、规范、公开、透明的资本市场形象,与广大股东共享公司发展红利。

  作为行业领军企业,蓝晓科技深耕吸附分离材料及技术领域20余年,持续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将吸附分离技术和经验与国家双碳目标融合并通过服务下游客户贡献力量。公司吸附分离技术材料及技术广泛用于绿色能源、新能源金属、工业废水、废气治理等,倡导资源化治理和资源化发展,技术价值凸显。公司也非常重视自身生产中的三废治理,即实现了自身绿色生产,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将ESG理念融入日常工作运营中。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生物制药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申万宏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蓝晓科技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争光股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动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新能源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石油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