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官方新闻

半岛官方体育广西六大规模21个厘革体系集成试点效率综述

2024-04-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摘要:广西六大领域改革集成主线个试点单位正按照问题导向、集成攻关、先行先试的思路,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为牵引,有针对性地组合和推动有关专项改革成果集成落地,推动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最大限度提升改革整体效应。一批实招硬招,激活了一方山水。广西改革集成有效破解了各领域的改革单打一、零敲碎打的难题,接下来,就是如何用好改革系统集成试点的经验,在更多领域、更多地区发生“化学反应“。

  “推进改革,要树立系统思维,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和领域实现改革举措系统集成。”

  近年来,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阐明新时代改革的涉及面将更广泛、程度将更深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发力、攻坚突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自治区党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鹿心社多次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的重要讲话精神,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当下和长远,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牵引,推动更深层次改革。聚焦系统集成,确保改革集成试点见实效、出经验,实现试点目标,提升改革整体效应。

半岛官方体育广西六大规模21个厘革体系集成试点效率综述

  “习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改革集成试点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改革办专职副主任葛国科表示,近年来,自治区党委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推进高质量发展,聚焦“为什么改”、“往哪儿改”、“怎么改”、“如何改到位”等关键环节,系统谋划我区改革集成工作。

  2019年,广西提出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六个方面26条改革集成措施;2020年,广西改革集成从单一领域向城乡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园区建设、沿边开发开放、基层治理、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六大领域拓展,在全区14个设区市共选取21个基础条件好、改革氛围浓的地区开展第一批改革系统集成试点。

  梧州市委书记、深改委主任全桂寿表示:“自治区党委深改委第六次会议提出‘要系统推动各专项改革成果集成落地’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单兵作战,也不是简单的政策‘扎堆’。六大领域的改革集成,更注重整体性、关联性和耦合度,既相互支撑,也相互衔接。”

  修缮一新的中渡古镇,青山绿树掩映之间,一朵朵盛开在洛清江水之上的白色鲜花,见证了鹿寨县改革系统集成创新的成果。

  “作为城乡融合发展试点之一,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确定的改革方向,围绕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在城乡规划布局、户籍制度、建设用地、产业发展、资本流动、公共服务、教育改革、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化的改革探索和创新。”鹿寨县委副书记张闰的言语间满满的自信。

  鹿寨县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村风貌提升、基层治理助推乡村振兴方面,深刻体会到系统集成发挥出的协同高效作用,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三年,是广西为第一批改革集成试点定下的时间表——通过三年的努力,形成一批集成创新成果并转化为制度优势和治理效能,为全国提供改革系统集成的广西样本。

  目前,广西六大领域改革集成主线个试点单位正按照问题导向、集成攻关、先行先试的思路,以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为牵引,有针对性地组合和推动有关专项改革成果集成落地,推动改革举措有机衔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改革红利充分释放,最大限度提升改革整体效应。

  核心提示:“围绕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构建促进城乡规划布局、户籍制度、建设用地、产业发展、资本流动、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相互融合和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南宁市青秀区、横县,柳州市鹿寨县,梧州市长洲区开展试点。”

  近年来,柳州市鹿寨县秉承敢于人先的改革精神,各项改革试点工作硕果累累,共承担了国家级改革试点9项,自治区级改革试点13项,市级改革试点10项,全国首批、广西唯一的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县管校聘”改革示范区,寨沙镇实施国家建制镇示范试点,大胆探索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地方经验,受国务院通报表扬。同时,依托较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以林木深加工、新材料、机械汽配为主的三大产业集群。

  鹿寨县创新的“一核五带六区十二点”城乡融合发展全域改革,堪称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又一个“鹿寨模式”:以中心城区为城乡融合发展改革集成核心;因地制宜建立了鹿寨-导江党建引领、寨沙-四排现代农业综合改革、拉沟-黄冕生态旅游融合改革、江口-导江沿江产业发展综合改革、鹿寨-中渡乡村振兴等五个改革示范带;统筹规划了林业科技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棚户区改造及集体三产用地入市改革、农村产权交易改革、高新技术融合发展、教育综合改革、卫生健康改革等六个试验区;点状布局了窑上村田园综合改革、大村村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大兆村大健康及农商文旅体深度融合改革、石路村党建项目标准化建设、黄坭村党建引领脱贫长效机制、导江绿色建材物流产业综合改革、江口电镀工业产业综合改革、果香四排现代农业、寨沙国家级建制镇建设、五家屯生态旅游、黄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平山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等十二个试验点。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目标,以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基本建立,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形成了一个“城镇兴、乡村新”的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青秀区是广西首府南宁的核心城区,城市功能完善、教育医疗资源优质、第三产业发达,但青秀区除了发达的城市中心区,还辖有4个镇47个行政村,“城市好,农村差”的问题较为突出。青秀区以创建国家级“田园青秀”综合体为抓手,成立青秀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心,创新“田园+特色产业”“田园+文化旅游”“田园+现代工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出“八桂良品”金花茶、“岭南牛”肉牛等农产品品牌,打造了金花小镇、田野牧歌等一批特色项目。推行“公司主导、村民入股”等运营模式,积极引入专业的文创公司对乡村旅游进行统一开发、运营、管理和推广,引导村民以土地经营权、非遗技艺等多种形式入股,建设了古岳非遗文化村、花雨湖、刘圩市民农庄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吸纳周边约800名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在推进城乡一二三产业互补的同时,推行乡村医生“乡聘村用”、教师“区管校聘”模式。推动城市公共资源优势向农村覆盖。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组建9个“1+X”的学区联盟,由1个龙头学校作为学区长学校,统筹学区内的学校管理、科研改革和教育资源,对乡镇学校进行帮扶带动。并按照“机构共融、能力共建、人才共用、服务共享”的模式,让农村病患在家门口即可享受优质医疗资源。同时,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编制,使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机制。采取集中连片建工程、片区化供水、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开展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推动农村“污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村垃圾处理率、公共厕所覆盖率均达100%。

  素有“中国茉莉之乡”“世界茉莉花都”的南宁市横县,聚焦“地、钱、人”构建要素保障机制,以“绿色生态”为核心,构建茉莉花标准化种植推广体系,创新乡村振兴“四园共治,美美与共”试点,推进以石井村为代表的茉莉花村镇建设,以“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经济发展目标,打造茉莉花+花茶、盆栽、食品、旅游、用品、餐饮、药用、体育、康养“1+9”产业集群。以茉莉花全球集散中心、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茉莉小镇、茉莉极萃园等为载体,搭建平台“聚集群”,推动资金、项目、要素集聚。同时,借力数字经济打造“数字茉莉”平台,用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破解茉莉花产业发展的堵点难点问题。如今,横县茉莉花、横县茉莉花茶综合品牌价值达206亿元,蝉联广西最具价值的农产品品牌。茉莉花产业兴旺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作用日益明显,“花在村中、村在花中”的茉莉乡村面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到横县看花海、闻花香、听花曲、品花宴、赶花会。

  梧州市长洲区作为全国首批29个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对农村集体财务账目实行“组财村管”“村账镇管”,实现集登记、查询、监管于一体的“三资”平台服务管理系统,通过整合资源、规范管理、分类发展,以资源性资产为主的村组发展现代特色产业、以经营性资产为主的村组做大做强物业经济,让城乡要素流动“活起来”、居民口袋“鼓起来”、治理效能“优起来”。今年以来,长洲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到了800多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42元,同比增长2.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同比增长8%。同时,为有效破解城市基层治理难题,加快构建基层治理现代体系,长洲区以作为梧州市首个“街长制”试点县(市、区)为契机,坚持党建引领,以精细化、集成化管理的思路,不断探索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集成推出“街长制+民意接待厅+书记在现场”工作模式,推进“美好社区”建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提高居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2020年1至3季度,长洲区群众安全感分别为98.68%、99.22%、99.00%,均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

  核心提示:“落实广西乡村振兴26条改革集成措施,以土地制度改革为重点,协同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农业转型升级、农村金融服务、乡村风貌提升、基层组织建设等改革,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北流市、田东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崇左市江州区开展试点。”

  “世界长寿之乡”的河池市巴马瑶族自治县,全力发展康养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有效破解制约巴马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发放土地经营权证48734本,完成确权登记发证宗地30912宗。引进中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入驻巴马和下沉乡镇,推动县级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实现县域政策性农业保险全覆盖,通过“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三位一体的创新投融资改革,保障生态旅游项目快速推进。建立“1+4+N”旅游联合执法体系,推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推动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吸引和培育了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巴马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累计建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500家。同时,发展“公司+基地+村集体经济、农户”产业及各级示范区(园、点)150个,覆盖全县所有乡镇。以“深巴试验区”为平台,加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入驻企业68个,涉及项目116个,计划投资756.9亿元,已到位资金147.59亿元。截至10月,接待国内外游客269.66万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总消费26.95亿元,被评为2020年中国旅游潜力百强县。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以“一心二合三化四重点”即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农业与工业、旅游业融合;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柿子产业、柑桔产业、油茶产业和规模高效种养业为重点,依托“恭城油茶”和“恭城月柿”两大品牌,协同发展恭城油茶小镇、油茶产业发展集团平台、油茶协会平台“一镇两平台”。同时,探索中医民族医药为优势,以建设平安康养特色小镇为契机,形成以健康文化村、瑶族文化村、瑶汉养寿城为代表的智慧健康养生产业集群,延伸加工产业链条。2020年油茶产业产值上亿元,新建100亩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点16个,带动周边村民创收总收入200万元以上。针对乡村闲置土地,创新“旱改水+”新型金融服务模式,整治土地4500亩,实现财政收入1.34亿元。创新村屯“组甲”制,深化“三心三治一守”社会治理“恭城模式”,让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延伸治理触角,激发家庭“细胞”活力,激活乡村治理“细胞”,组建志愿服务队233支。构建县、乡、村、屯、甲五级联动的管理网络,全县117个行政村形成“村中有网、网中有格、格中定责”的基层网格化管理模式。全县130个基本整治型村屯、10个设施完善型村屯、3个精品示范型村屯全部制定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103个行政村191个自然村屯,建设243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站点,乡镇及行政村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实现“两个全覆盖”,在今年的第二次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上,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玉林市北流市以乡村振兴改革集成试点为契机,聚焦“谁来干、钱哪来、如何建、怎么治”问题。创新基层政权改革,广泛建立覆盖到组的乡村振兴理事会,整合组建回乡工作队、乡村规划师等8支进村支援队伍。赋予乡镇经济社会管理权限31项,让乡镇党委、政府增强对辖区的控制力。“财力有限、民力无限”,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矿山统一开发等“十大财源”机制体制,将各类国有土地交给镇政府开发,收益100%归乡镇,将原有的政府发包土地整治项目由企业实施变为村集体组织实施,所得利润归村集体。仅“土整项目归村”一项改革,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29个3000元以下的空心村,快速增加到2019年的平均每村11.09万元。同时,按照“把规划还给乡村,把设计还给农民”理念,成立国内第一个农民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设计院,发动群众开展“三清三拆”活动,引入“三企”(央企、民企、村企)助推乡村建设,让新房子好看、旧房子好住。通过村庄污水处理系统、垃圾分类兑换积分制度、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三官一律”进村工作,强化基层综合治理。创新村民自治组织模式,发动群众自主建设农村“雪亮工程”和农民“天网工程”,安装摄像头超过30000个。探索出了以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农民主体参与的乡村振兴建设的“河村模式”,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和可持续发展。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新貌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百色市田东县紧紧扣住乡村振兴的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怎么配置”三个核心问题,聚焦土地、金融、产业、人才四方面,形成全面高效系统集成体系的“田东经验”。推行农村“土地激活”集成改革,采取“政府引导、集体整合、企业征用”方式加快土地流转,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出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盘活城乡土地资源。同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三变”改革。抓住选定发展产业、选择承接主体、开展股份合作三个重要环节,切实开展农村“三块地”改革。迄今已累计完成产权交易11.65亿元,土地经营权流转鉴证12.49万亩。创新组织机构、农村信用、支付结算、保险保证、抵押担保、村级服务“六大体系”推行“金融护航”集成改革,坚持以“农金村办”多措并举完善乡村振兴资金多元筹措机制,在全县173个村(社区)及所有扶贫移民社区全面推行了“金融服务岗+流程制度+数字金融平台+N小站”模式。采取“1托7”模式,组建了田东芒乡红城集团公司及其7个子公司,实现“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以工农互促、产旅融合为主要抓手推行“产业融合”集成改革,推进特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改革发展,工业集群化、合作共赢机制,打造南部片区、北部片区和河谷一带等3个现代农业产业区,建成现代化绿色化工产业园循环经济体系的同时,大力发展“红+绿”旅游和产旅融合。以“一票赞成”绩效考评机制为主要抓手推行“人才筑基”,激励干部队伍担当作为。今年以来,“土地激活”和“金融护航”等集成改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充分的要素保障。完成征地8808.16亩,储备城乡建设用地680.69亩,实现存款余额151.05亿元、贷款余额130.92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9.82亿元,整合利用各项涉农资金13.26亿元,各类融资平成融资17.3亿元。

  崇左市江州区通过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改革集成试点,破解过去农村土地资源不活、建设资金不足、村庄建设规划落后、乡村产业同质单一等突出问题,探索出了党委引领、群众主体、产村融合、共建共享的乡村振兴“江州样板”。通过“土地整治+乡村建设”“土地整治+乡村旅游”“土地整治+特色产业”等创新模式,集成运用建设用地复垦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交易、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等政策,有效盘活了农村闲置的土地资源。同时,依托资源优势,围绕“中国第一甜县”、全国生态示范县(区)等知名品牌,突出打好蔗糖牌、种养牌、富硒牌、旅游牌、矿产开发牌等“五张牌”,打造了一批车间带动型、养殖带动型、旅游带动型村庄,有力促进农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强、产业项目增多、发展空间增大。今年以来,先后有15个农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等项目纳入自治区乡村振兴实施目录,获补助资金9428万元,获评为全国唯一的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入选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乡村振兴改革集成,给乡村带来的不仅是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分散的改革事项集中在一个区域推进,促进农村资源要素持续活化,让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红利。

  核心提示:“以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为导向,创新园区运营管理体制机制,集成土地要素、技术创新、数据运用、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薪酬制度等方面改革举措,着力增强园区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在贺州市东融新型示范区、来宾市‘三江口’港产城新区、玉林市福绵区节能环保产业园开展试点。”

  贺州市积极探索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集成改革试点,突破长期以来产业梯度转移的固化思维,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科研、孵化、前台在大湾区,生产、转化、后台在贺州的“双飞地”经济模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和贺州产业化基地间有效衔接,形成“引资、引智、引技”的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机制。聚焦培育打造“3+6”产业集群,按照“只求所用,不求所有”理念,突破地域限制,构建“外设人才飞地、内建转化基地”的创新创业平台,初步实现从发达地区“引”,到项目育成中心“育”,最后在产业园区内“量产”的新路子。通过创新“双招双引”新模式,先后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德华莫索尔团队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到贺州创业,36家龙头企业和一批新经济新业态产业项目落户,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人才352名。同时,改变传统“签约、选址、供地、建设、生产”的招商模式,成立贺州市东融新产业育成中心,在上海、深圳“引”,在育成中心“育”,在园区实现规模化“生产”,推动深圳、上海、贺州“三地协同”,构建平台、基金、公司“三位一体”的产业东融合作机制,吸引了正威集团、中国通号、万达等9家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落户贺州投资,软视科技、中生•穿越智慧浆云、亿航无人机、天微电子等80多个新经济新业态项目落地,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贺州)已然成为投资的新“洼地”。

  来宾市“三江口”港产城新区在改革集成试点工作中,厘清市、县两级的权责利,建立“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六个县(市、区)区共同参与”的管理运行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产业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招商引资,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利益共享、共赢发展”的合作模式,破解了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产业亟需发展的矛盾。将三江口新区的开发建设变“筑巢引凤”为“引凤筑巢”,灵活实施“以资源换产业”,推行“龙头平台企业+专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业招商+专业园区管理运营”的建设开发新模式,形成命运共同体,走出了一条在不增加政府债务的前提下,加快园区建设发展的科学路径。同时,整合优势资源换优秀企业、优质产业,把三江口新区的岸线、矿山、土地等资源以组合方式出让给优质企业,既提高了项目准入门槛,达到“招大商”的目的,又实现了资源利用的优化组合,效率和效益都明显提升,使落户新建的产业项目具备全产业链或一条龙的功能。截至目前,三江口节能环保生态产业园、三江口森林工业城、新东运溶剂骨料碳酸钙加工一体化项目等9个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800亿元,全部达产后年产值预计可达1300亿元,这些项目,大都是集群式产业项目,集生产、物流于一体,具备现代产业发展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新型园区系统集成开发管理模式的体制机制优势。

  玉林市福绵区被誉为“世界裤子之都”。针对传统服装水洗产业因环境污染而处于淘汰边缘的严峻挑战,引进环保龙头企业建设广西第一个专业环保示范园区—玉林(福绵)节能环保产业园,采用治污设施先于工厂建设、第三方高标准集中治污、水电气热统一供给模式,将按照生活污水一级A标准处理后的污水导入人工湿地处理系统二次净化,有效解决了服装水洗产业环境污染瓶颈问题,南流江(福绵段)水质预计2020年将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同时,依托有力环保配套支撑,“延链补链强链”打造服装产业集群,实现从“保产业”到“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吸引了粤港澳等地区大量优质企业纷至沓来,如自带织布、制衣、后整等环节全产业链的谊纺纺织、配套国际知名运动品牌的益晟纺织、配套高端奢侈品服饰的精记拉链等纺织和制衣类企业落户园区。截至目前,累计入园企业达178家,已投产企业124家;进驻的布料批发零售企业达200多家,电商服装企业超30家,总部企业超10家,持续壮大涵盖印染、纺织、制衣、设计、销售、商贸、物流等环节的完整服装产业集群。2020年1—10月,实现工业总产值95.55亿元,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2家,规上工业企业达到30家。系统集成创新产业园区发展模式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核心提示:“落实习赋予广西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利用与东盟特别是越南合作的独特优势,推进通关便利化、跨境经贸、沿边金融、边民互市、生态保护、人文交流等改革集成,构建沿边高质量开放型经济体系,在东兴市、靖西市、凭祥市开展试点。”

  百色市靖西市地处广西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也是革命老区百色市下辖首个县级市,边境线公里,有龙邦国家一类口岸、岳圩国家二类口岸和4个边民互市点,是大西南通往东盟各国的重要陆路通道半岛官方体育。

  近年来,靖西市创新了服务沿边开发开放的“靖西模式”,充分发挥民营企业作为主体在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市场灵活性,打造“互联网+”“物联网+”建设信息化、智慧化现代口岸,促成越南在毗邻龙邦口岸区域规划建设总面积44.56平方公里的口岸经济区,与龙邦口岸功能区实现无缝对接。积极打造“口岸+”联动发展,先后完成了百色福地金融投资集团和靖西新发展投资集团参与靖西万生隆投资有限公司的股权改革,让混合所有制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作用。加快培育“口岸+”枢纽经济,全面打造跨境经济、口岸经济、对外贸易、综合物流整体产业链。力推“进出口双加工”边贸经济流通模式,以“通道经济”带活“口岸经济”,实现内外贸易和国际产能合作一体化。通过成立互助组、政企帮扶等措施,推动边民互市贸易快步发展,以实现“边境兴产、以产富民”。目前已成立边民互助组151个,共4530人,让边民得到真正实惠。同时,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222公里广西边海国家风景道(靖西段),推进基础设施、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以边境购物、边境观光、跨国旅游为一体的边关游模式,带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高位谋划“飞地经济”共建共享合作模式,以中国龙邦-越南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为核心合作平台,遵照“功能呼应、有机衔接”原则,打造完善口岸综合服务、跨境商贸、跨境物流、进出口加工与跨境旅游五大功能,合作区(中方园区)在功能上将形成“前岸、中区、后城”的分工合作模式。成为国家沿边开发开放政策受益者和国际合作的先行者。

  崇左市凭祥市沿边开发开放改革集成试点机遇,破解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基础薄弱、产业体系不健全的难题。积极探索以“边民合作社+落地加工”为核心的“集中申报、整车通关”、直通式通关等模式,促进互市落地加工业集聚发展,变开放通道为产业高地,加快推动“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区位、口岸和政策等优势,大力推进跨境产业,健全产业体系。目前,以越南谅山省谅山—同登口岸经济区为越方园区的中越“两国双园”建设,吸引企业“落户广西+转移越南”跨境布局生产,构建中越跨境加工产业链,打造中越产能合作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平台。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新模式,加强中越双边银行合作,推动辖区内7家银行与越南边境14家银行签署协议合作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将结算主体由企业扩大到个人,在互市点设立贸易服务中心,农村信用社、农行等银行进驻中心为企业、边民办理贸易结算。2020年1-10月共结算中越跨境人民币252.6亿元,稳居全区前列;互市贸易服务中心今年已结算金额6.67亿元。同时,积极探索拓宽中国对东盟边贸商品出口渠道,创新模式的出口商品采购中心于今年10月获商务部、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批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2020年1-10月,全市口岸加工业总产值42.3亿元,增长14.84%。“边民合作社+落地加工”改革成为商务部、海关总署推介的典范,为全国边境地区互市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广西模式、广西经验。

  防城港市东兴市以激发发展活力为主线,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创新开设跨境自驾游车队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实行境外车辆免检通行,入境自驾车通关业务当日办结。建立公安交管和海关“两个互认”通关模式,采用“提前出证、现场审核”的方式,车辆通关时间缩短到3分钟以内。实行互联网全流程边境游自助办理“一次申报、全程办结”模式,申报流程压缩至3个,时间缩短至20分钟。同时,开展广西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政策首批试点,大力发展免税购物和电商购物。东兴口岸实施出口“提前审结”通关改革和货物通关规范化试点,实行预约通关、司乘人员“代驾”。协同创新出“互市+”全产业链模式,海关互市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施互市贸易“集中申报、整车通关”落地加工新模式。创新跨境金融模式,率先试点广西边境口岸互联互通信息平台二期系统工作,试行越南商铺汇款人及结算专用账户名录制度,为银行审核贸易背景提供便利。东兴创新“边贸+扶贫”模式被商务部选为商务扶贫典型案例、跨境旅游开创的“六联合”新模式在全国推广、跨境金融领域创造了七个“全国第一”、六个“全区第一”、电子商务指数进入全国前列、四获“全国电子商务百佳县”,探索出很多全国、全区领先的开放型经济新模式。

  核心提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以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为抓手,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政务服务、综合执法、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建设等改革集成,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北海市海城区、钦州市浦北县、河池市宜州区开展试点。”

  北海市海城区围绕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系统谋划以党建为引领,集成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网格化管理改革、信息化全科政务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1+4”改革框架,放权赋能,理顺街道管理体制推进“强街扩权”。以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明确街道地位和职能,推进资源权力下沉,大胆赋予街道考核评价权、综合指挥权等权力。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给付”等10项县级行政权力赋权街道实施,明确街道承担7大类共115项职责事项。将辖区内7个街道、51个社区(村)划分为591个网格,并成立网格党支部339个,实现网格党建全覆盖,建立“一网统筹、事事入格”的全要素网格管理制度,以解决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突破口,创新多种治理模式,提升群众分享改革红利的幸福感、获得感。目前,海城区已召开“三事”征集会110余场次,设立“三事”征集站(点)80余个,开展入户走访2040人次,收集“三事”2870件,解决2724件,办结率94.91%。为有效破解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存在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健全、老年人服务需求不断增多、社工人员严重不足等问题,打造“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平台,通过实行积分制与“绩效”双重管理,以政府专项资金为主,统筹社会资源,用积分兑换生活物品、志愿服务或绩效奖励等方式,推动形成了互帮互助、友邻睦邻的良好社区生态。

  钦州市浦北县突出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以“乡贤回乡建乡治村”为抓手,建立健全“乡贤+”模式,构筑乡村治理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成立“乡贤理事会”2147个,纳入新乡贤队伍10862人,为乡村建设捐资捐款达5000多万元,引领创出乡村风貌提升工作“低成本、可复制、全覆盖、可持续”工作经验得到鹿心社书记肯定性批示,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浦北县乡贤助力建设乡村、推动脱贫致富等工作经验。通过“乡贤搭台、以商招商”模式,引导鼓励乡贤“以内引外、以外引外”,推动产业、资金、技术回归,促进信息、文化、人气回流,壮大企业集群。去年以来,吸引新乡贤返乡投资5亿元建设乡贤与政府共建的产业园3个,解决1.2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通过“乡贤+车间”模式,鼓励乡贤带资金、带技术和管理经验回家乡二次创业,创办“扶贫车间”43个,吸纳超过5000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通过“乡贤+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共赢模式,带动广大农户“抱团”,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成功创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园、点)210个,培育一批超万亩规模、超亿元产值的现代特色富硒农业产业。以乡贤治乡为自治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社会更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河池市宜州区基层治理改革集成打造以政治为纲、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智治为辅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在城镇社区,由乡镇党委、社区党委与辖区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各级组织、居民群众共同组建社区大党委,推进“党建+网格化管理”。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并单建和联建屯级党支部,共建成屯级党支部1108个、屯级党群理事会2149个,实现全区全覆盖。推行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屯级党群理事会理事长“三合为一”,规范“引、放、议评”四步工作法,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管理等主体责任下放给村民群众,引导党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今年以来,积极开展集体公益事业建设1167项,有效解决了“不能管”“不让管”“不好管”等实际困难,资源力量得到高效协同。同时,开展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公益创投活动,在村屯,发展乡贤参事会,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返乡,参与基层治理。开展示范性老年协会创建活动,引导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参谋和顾问作用。深化“N+普法”新模式,在211个村(社区)设立了公共法律服务点等特色法治阵地,推行“一约四会”制度并实现全覆盖,在党群理事会的强力推动下,村风风气得到明显改善。

  核心提示:“树立‘担当为要、实干为本、发展为重、奋斗为荣’理念,集成推进选人用人、容错纠错、能上能下、关心关爱、考核评价、绩效奖励二次分配等方面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正向激励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在北海市、贵港市、防城港市港口区开展试点。”

  北海市始终把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构建“7大体系”,制定实施29项具体措施,推动改革集成试点工作落地落实,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大力破解招商难、融资难、征迁难、审批难等四大难题,推动经济发展逆势上扬。广泛听取各部门和基层干部的意见建议,对大家关心关注的焦点问题进行认真梳理,逐个进行研究。最终形成了“七大激励体系”:“看德才看担当”,让优秀的优先、有为的有位、能干的能上;“以实绩论英雄”,让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发内生动力”,建立干部抚恤救助制度、优待急难险重岗位干部,让广大干部安心安身安业;“鼓励大胆革新”,以组织担当带动干部担当,鼓励广大干部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到实地问实效”,做到提人知事、提事知人;“壮筋骨长才干”的培养模式、深化“五个一”培训机制;“亲力亲为问不倒”,让真抓实干、干事成事成为北海的风尚。今年以来,全市共提拔重用干部283人次,其中,从一线%,切实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以干部担当作为,有力破解招商、征迁等难题。全市12个招商引资小分队109名干部常年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产业项目共48个、总投资4055.3亿元。全市19个征地搬迁工作组823名干部积极投身到征地搬迁一线,“草帽区长”“政策通”等一大批干部被征迁对象所熟知,更有一大批征迁干部白天带领群众踩界、指界,丈量地上附着物,晚上“摸”进村和村民喝“土茶”、讲“土线年总和。

  贵港市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系统谋划,坚持素质培养厚植担当自觉,让有为者更愿为,使集成改革效能得到有效发挥,大力弘扬“敢干、实干、苦干、善干”的“四干”新作风,锻造了一支有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队伍。构建了“四干”干部素质培养、精准识别、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激励关爱“五大体系”,全链条激励干部竞相争当事业发展的“良将”“猛将”“闯将”“干将”。今年以来,全市提拔重用市管干部55名、晋升职级122人。一大批优秀扶贫干部获提拔重用或晋升职级,在疫情防控一线人。全市上下形成了人人争当“四干”干部、人人都是“四干”干部的良好局面,一批批党员干部“摩拳擦掌扎实干、夙兴夜寐拼命干”已成常态,涌现出了黄桂林、覃自力等一批“身边的榜样”,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4年排名全区前列。在广大干部勇担当敢作为努力下,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排名全区第三;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排名全区第三;1-10月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4.8%,增幅排名全区第一,企业投资环境满意度连续三年排名广西第一,基层党建述职考核评议综合得分连续四年排名全区第一。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工作先后三次在全区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中组部调研组到我市调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工作,在中组部《组工通讯》刊发推介了我市经验做法,提供了“贵港样本”。

  防城港市港口区以服务重大项目、脱贫攻坚为重点,大力倡导“有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注重选拔在服务项目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一线的干部,特别是在重大任务和关键时刻豁得出、冲得上、顶得住、打得赢的干部。今年以来,在征地拆迁、服务重大项目、疫情防控等一线中心工作中攻坚克难、主动作为、工作成绩突出的85名同志获得提拔重用,占提拔总数的60%以上。全区形成了“凭实干展现才能、凭实绩重用干部”的用人导向,有效调动了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同时,完善多元化培养锻炼体制,促使一线名、驻村工作队员开展驻村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选派8名优秀年轻干部到自治区、市级机关单位跟班学习,推荐1名乡镇领导干部到自治区挂职锻炼。并推动年度考核、年终绩效奖、评优评先、岗位聘用等向基层一线倾斜,乡镇干部年度考核优秀比例从原来的20%提高到25%,年终绩效奖也比区直单位年终奖高出20%;乡镇事业单位取得中级和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在大幅度提高基层一线干部福利待遇的同时,加大对一线干部关怀帮扶力度,为一线驻村工作队员购买意外险,落实“八有”标准保障及乡镇补贴、体检、休假等制度。对在脱贫攻坚、征地拆迁、项目建设等方面出现轻微问题的干部,大胆启动容错纠错机制,防止问责泛化、简化。今年,港口区11名因脱贫攻坚被问责的干部经过面谈回访后,知耻后勇,轻装奋进,对25件失实信访举报件涉及的单位和个人作澄清反馈,做到有事说事、无事说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营造出干部担当作为的浓厚氛围。

  发展环境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要根据新形势、新变化,必须注重系统集成的整体设计,强力突破改革的堵点难点。用全局意识推进改革系统集成,对改革的举措、路径、方式、平台、力量等进行系统集成、整体设计,使各项改革举措前后呼应,相互配合,实现政策“一篮子”打包、举措“一杆子”集成、“一站式”协同推进。盯住当前各领域改革推进面临的堵点、难点,把最有节点效应的关键改革举措串联起来、联动推进,串点连线成面,实现重点组合突破,产生变革性裂变效应,最大限度提升改革的整体效能。同时,应该把改革评估贯穿于系统集成探索的全过程,实时跟踪最新动态,根据出现的新情况及时优化改革的施工图,最大化弥补设计缺陷。建立和完善改革的容错纠错机制,最大限度汇聚改革正能量。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半岛官方体育

搜索